栏目分类
发布日期:2025-04-14 02:41 点击次数:150
文 | 贺奕
291,所谓共情,共的不是无谓的矫情,不是刻意的煽情,而是最朴素的人之常情。
292,就像拳击赛场上常常出现的结局:最终的胜利并非属于最能打的,而是属于最能扛打的。
293,优秀的编剧绝不会照单全收所有的批评意见,而是懂得区分哪些是基于专业视角的精准评判,哪些是出于格局有限的偏颇之辞,哪些蕴含着值得采纳的合理内核,哪些属于应当摒弃的外行之见。
294,剧情设计有两个走向,一是从最大的不可能中寻找最小的可能,二是从最大的可能中寻找最小的不可能。
295,在无数作家和诗人手下被废黜的形容词和副词,却将在AI时代重获新生,成为重要性不下于名词和动词,决定影像生成效果的最关键因素。
296,初始创意阶段,要退到有如从月球看地球一样遥远的距离去把握项目的概貌,绝对不要触及任何细节。
297,只有局部越模糊,整体才会越清晰。
298,世界的本质即混沌,混沌即各种方向上相悖属性同时存在的形态。
299,人的一切行为都源自一种隐秘的本能:证明自己拥有自由意志——哪怕毫无自由意识。
300,当编剧在创作的关键节点上与修改意见产生分歧,勇于据理力争便成为不可或缺的品质。即便未能完全说服他人,开放而坦诚的交流,也远比沉默妥协更能促进创作的完善。因为,在被动与敷衍中完成的剧本,终将失去灵魂,即便暂时换得物质回报,长远来看,必然是对职业口碑的致命损害。
301,第一主角的第一次出场,重要性有如一场君王即位的加冕礼,因为整个剧情的王国都是为其创建的。
302,每位人物的第一次出场,即是该人物在剧中的使用说明书。
303,始终让人物在行动中出场。
304,因人而异地对待每一个人,往往比一视同仁地对待所有人更加公正。
305,人在关键时刻的作为,更多取决于性格中最脆弱的部分,而非最强悍的部分。
306,设计人物,首重构建整部作品的人物谱系。每一人物都须立足于人物总体谱系,倒果为因,围绕与众不同、能够一眼辨识的个体特质来构建与其他人物的关系。这种个体特质,不仅是人物自身的绝对属性,也是置于人物谱系中的相对属性。不是个体特质长在人物上,而是人物长在个体特质上。只有这样,人物谱系才不是人物数量的简单叠加,而是所有人物交互构成的一个生态系统。也就是说,谱系中人物间的关系不是做加法,而是做乘法。人物谱系是人物关系的乘法表。
307,观众慕强,但要让他们看到强者身上也有无法克服的软肋。观众惜弱,但要让他们看到弱者身上也有不可践踏的硬核。
308,所有成功的反派角色,都是源于在屏幕上成为了观众潜意识的化身。
309,通过故事讲道理,远胜于直接讲道理。道理是原生的食材,而故事是做熟的食物。
310,从虚构作品中看到现实的必然性,从非虚构作品中看到现实的或然性。
311,同一个故事,天使讲一遍,恶魔讲一遍,一定是恶魔的版本更吸引人。
312,开头部分的第一要旨,就是在符合剧情逻辑的前提下,无所不用其极甚至不顾廉耻地攫取观众的注意力。
313,让高潮戏收在千钧一发的危机即将爆发的前一刻,而不是把它一口气写完。
314,优秀的类型片,总是成功地把类型要素变成了片中的次要因素。
315,在创作中,时刻紧贴那些阻碍你的力量,而不是顺从那些推动你的力量。
316,不必为那些被删掉的部分感到可惜,它们依然存在于作品的表层下,成为一种隐形的质感和厚度。
317,教师提供给学生的,应该只是可作参考的示范,而非必须遵从的规范。
318,从一样东西中获益有多大,几乎总是同时意味着受它的害也有多深。
319,将名词和动词捧上王座,将形容词和副词打入冷宫,表面上是出于许多作家诗人们的认知自觉,即通过名词和动词来强化文字背后的虚拟“可视性”,实质上却是一种对于视觉逻辑的权力让渡,是为掩饰人类语言的天然缺陷而做的无奈抉择。换句话说,作家诗人们不过是通过诿过于形容词和副词,来维护并彰显文学语言的存在合法性和应用有效性罢了。
320,沉默是金,话多成水:台词的准则,就在这两者之间。
321,有无所有,有无所无,无无所有,无无所无——禅是语义所能抵达的极限。
322,记忆存在于想象之中,犹如过去存在于未来之中。
323,不存在真正意义上的抽象。抽象不过是其自身的具象化。
324,生成式AI将使历史从文本叙事转为影像叙事,通过聚合所有已知的历史信息达成相应精确度的实景再现,从而革命性地改变人类探求、理解和建构历史的方式。
325,一部作品真正的思想深度,不是在构思中预设的,而是在创作中抵达的。
326,精巧并非最高级的艺术之敌,只不过是贬斥精巧的观念视之为最高级的艺术之敌。而实质上,并不存在所谓最高级的艺术。
327,所有封神之作都值得反复观看,直至将它推下神坛为止。
328,把开头视同结尾来写,一如把结尾视同开头来写。对于剧本而言,则是把序幕视同尾声来写,把尾声视同序幕来写。换言之,让故事开始于一个终点,而结束于一个起点。
329,每一条故事线的上下场次之间,只有以最自然也最必然的逻辑来衔接,才不会因为突兀和脱节而削弱观众对故事的接受度。但突兀和脱节终将发生,那标志着迎来故事转折的重大节点,故事的整体意义也将随之生成。
330,故事大纲要去掉一切不是绝对必要的人名、地名、细节、事件,最大限度减少阅读注意力的无谓耗散。
331,关于提纲的悖论在于:完全不规划怎么写,写作会迷失方向,写出来的必然是失败之作;但完全规划好怎么写,写作又会丧失激情,写出来的只会是平庸之作。
332,当人物历尽千辛万苦去追逐某个目标,却在即将抵达目标的前一刻主动放弃,其力量远远大于真的抵达目标。因为只有这样,才足以证明任何目标都只是人生的附属品,而不是相反。
333,人物在切身利益上能做出多大的让步和牺牲,是观众潜意识中代入人物的最短路径。
334,在一个项目团队中,个体的独立性和独创性,是团队的互补性和协同性的前提。
335,影视对应于文学而言,也就是以画面替代词汇,以镜头替代语句,以剪辑替代标点,以影调替代修辞,而表达的本质不变。
336,在影像叙事中,相对于人物的动作,只有将台词的使用降到最低限度,才称得上发挥了台词的最大功用。
337,灵感抗拒一切为它专设的欢迎仪式,总是以最不正式的方式意外到访。
338,语言是主观表达的工具,影像是客观呈现的工具。两者的天然互补成就了影视作品。
339,关于成功流传已久的谎言,是把成功形容成用一次又一次失败累积的积分兑换的礼品。其实成功与失败仅有的关系,就在于两者正好完美避开。
340,人与人之间,距离产生的并不是美,而是对于美的错觉。
341,所谓良知,就是发现并接纳真相的能力。
342,想象力的根基是记忆力,创造力的根基是破坏力。
343,思想的火花只有被文字捕捉和记录下来,才有可能成为火种,否则无论闪耀时有多惊艳,也必将湮灭无踪。
344,真正推动人类文化进步的,从来不是社会的主流人群,而是自绝于主流的一个个孤零零的异类。
345,认定所有人的本性都是自私和逐利,哪怕完全如实也完全实用,也是一种最浅薄和最狭隘的人生哲学。
346,作为被拍摄对象的人,是否明确知道摄影镜头的存在,产生的是两种截然不同的纪录片,因为它们反映的是两种近乎对立意义上的真实。
347,任何影视项目,从发轫到完成,都始终围绕着一个看不见的轴心,那就是目标受众群体。不论主题的开掘、类型的确立,还是人物的塑造、故事的编织,其终极目的,均聚焦于如何最有效地触动和激活目标受众的代入体验和情感共鸣。
348,绝大多数艺术品的保值期,长不过一个时代。
349,鸽子在成为象征和平的吉祥物之前,早已无数次在战场上作为信使出生入死。
350,无法容忍跟自己相左的观念,等于判处了自己观念的死刑。
351,有时候,实现梦想的最快方式,是假装梦想已经实现。那是一种关于梦想的梦想。
352,不要以为对灵魂的拷问会以多么剧烈的方式,有可能仅仅是:“对了,你上一次忘我地开心,是在什么时候?”
353,随意冒犯他人的人,和丝毫不敢冒犯他人的人,都绝无可能赢得他人真正的尊重。
354,据说把人生中的每一天都当作最后一天,能保证你所做的都是有意义的事。但如果人生真的只剩下最后一天,你真想做的恐怕都是无意义的事。
355,代入和共情,是关系到艺术作品在传播层面能否成功的一对核心概念。代入可以从正向到逆向,从上限到下限,从极致到常态,从单一到复合,从强化到弱化,从显性到隐性,从绝对到相对等等,也就是说,代入如一张无形之网,覆盖于人类体验与想象的每一角落。而衡量代入是否成功的标尺,仅在于能否让人产生共情。只有共情能够检验代入是否精准捕捉了受众的心理脉络,是否充分满足了受众的心理需求,是否有效填补了受众的心理缺失。因此,代入可以无往而不至,共情却是要回归人心本原。
356,能走到行业巅峰的人,都是天选之子,都是这一行业本质规律的人格化体现。
357,真经都是无字经。无一字不在其外,但又无一字不在其中。
上一篇:没有了
下一篇:没有了